《名园长工作室建设的理念、定位与运行机制》在《中小学校长》刊发

发布时间:2024-02-28

名园长工作室不仅是加强园长队伍建设、促进园长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,更是园长们共享智慧、提升理念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。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何云竹园长在四川省首批名校(园)长鼎兴工作室建设结束后,通过逐级遴选,成为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(简称“双名计划”)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。她主动担当,率先作为,在理念基础、发展定位和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,撰写的论文《名园长工作室建设的理念、定位与运行机制》发表于教育部主管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《中小学校长》杂志2024年1月期(总第309期)。现将全文呈现,以飨读者。


全文共5509字,阅读约需10分钟


名园长工作室建设的理念、定位与运行机制

何云竹,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园长、教育部“双名计划”何云竹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、中国教育学会理事


摘要:名园长工作室建设是通过构建园长专业发展共同体,充分发挥名优园长的引领示范作用,实现园长群体专业提升的有效路径。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, 提出名园长工作室建设要把握好个人与团队、目标与问题、传承与创新的关系,彰显专业权威性、自主发展性、社会公益性,建立健全政策、学术与成果的三维机制,助推名园长工作室有效运转,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“孵化”专业人才。

关键词:名园长工作室;建设理念;发展定位;运行机制


园长是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核心力量。教育部“领航工程”“双名计划”、四川省“鼎兴工作室”“揭榜挂帅”项目等,都是推动名园长工作室建设、健全名师名园长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、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环境的有力举措。在此背景下,探索形成名园长工作室建设的可推广经验,是推动工作室良性建设、有效促进园长集群发展的重要任务。本文基于国家级、省级名园长工作室建设的实践,从理念定位、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梳理工作室建设的经验策略。


一、理念基础:把握三组关系,寻找发展切入点


观念决定未来。工作室应顺应时代要求,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引领与重要遵循,摆脱不符合实际的形式主义和路径依赖,树立并把握住三个关系,盯住“为什么建工作室、建什么样的工作室、怎样建设工作室”这个根本问题,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建设的新路子。

(一)个人与团队双突进

为什么建工作室?要想回答这一问题,需从本源出发,对工作室的建设定位不断思考。主持人要确立发展目标:以人为本,修炼为人、为事、为学(以下简称“三为”),争做新时代的“大先生”;建立起认知坐标和行动准则:名园长工作室是主持人带领下的学习共同体,是培养名园长的“试验田、加油站、发源地、孵化器”,实现主持人个人和团队共同成长是其核心目标。

实践中,主持人要充分发挥“头雁作用”,用自身的态度去影响大家,用科学严谨、执着上进、乐于自我改变带给大家高远的追求和思维方式,以及对人生、对事业的积极态度,引领团队中每个人的成长;成员们要把工作室的品质建设作为共同追求,把“名园长”当成是永恒的专业姿态,带动所在幼儿园和区域学前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;全员不仅要用个体努力促进团队进步,也要让团队发展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成长资源与机会,达成个人与团队同步发展。

(二)目标与问题双导向

建什么样的工作室?要以目标和问题为双导向,在谋划长远和整体工作思路上下功夫,注重前瞻性、综合性和创新性。一方面,要规避普遍问题。我们对全国各地工作室建设的难点、痛点进行剖析,梳理出面临的共性问题:一是发展动力不足,缺乏想干事、干成事的活力;二是产出效益不高,有深度、有高度的物化成果缺乏;三是质量评价不实,评价难度大。

另一方面,要基于问题明确目标。坚持政治站位,因势而谋,瞄准“人民满意”“优质公平”的目标,夯实理想信念根基,树立正确的儿童观、人才观、教育质量观;坚持学术站位,应势而动,注重自身专业态度、专业知识、专业能力和专业视野的培养,敢啃“硬骨头”;坚持自我站位,顺势而为,在团队中充分认清自己的定位,发挥自身的作用;坚持未来站位,乘势而上,把握未来教育发展趋势,与所有幼教工作者一起,办好每一所幼儿园。

(三)传承与创新双引擎

 怎样建设工作室?传承与创新是打开工作室建设的最好方式。一方面,借鉴全国各级各类名校园长、名师工作室在实践过程中已形成的建设经验,学习先进理念与方法,进行问题剖析,以此明确本工作室的职责和功能,准确定位发展走向。另一方面,尊重每个成员及其幼儿园自己的“模样”,不否定过去,不推倒重来,更不做整齐划一的统一要求。


二、发展定位:彰显三个特性,提升发展原动力


工作室作为园长命运共同体,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结合当前学前教育改革“优质普惠”的发展要求,遵循园长成长的普遍规律,瞄准“三为”修炼构建发展“质量链”,积极探索名园长培养和辐射带动作用机制,齐心协力建设有专业权威性、有自主发展性、有社会公益性的学术型工作室,积极为区域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献计献策。

(一)专业的学术权威性

名园长工作室建设要与国家的政策同向同行,研究“十四五”时期的前进方向,以工作室建设与研训活动开展为抓手,以解决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热点、难点问题,提升工作室园长的能力素养和治园水平为着力点,通过“三为”修炼撬动专业研究,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,承办各级各类学术活动,为校园长搭建研究平台,构建“名园长——专家——学员”的研培链,同时鼓励成员积极撰写学术论文,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、提供成员单位品质发展的有益经验、归纳总结校园长的成长路径,以带动全省,影响全国。

(二)人本的自主发展性

工作室应努力成就每一个成员。在共同责任、共同行动中,让每个成员从“要我做”到“我要做”,不断激发内生动力,实现专业综合素养整体攀升、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发展,成为区域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。工作室成员园长应该建立基于团队的个人发展追求:立足儿童求发展、立足专业研真知、立足创新谋突破、立足帮扶促均衡,共建共联,共研共享,扎根实践,拨亮自己,点燃同伴,快乐学习,幸福成长,共赴卓越,努力争做为学、为事、为人示范的新时代“大先生”。实践证明,以人为本、尊重成员自主发展的工作室,将收获成员及所在单位的加速成长。

(三)开放的社会公益性

 名园长工作室及成员肩负推进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,承担教育帮扶是其重要内容,工作室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,更新教育理念、厚植教育情怀,建立精准帮扶机制,通过“物扶 智扶”的帮扶支教,瞄准“乡村振兴”的硬骨头,与乡村振兴重点县、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共创共享;通过“实地指导 线上研讨”的指导示范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成果推广,与引领学校、定点帮扶园共建共赢;通过“请进来 走出去”“线上 线下”的学术论坛交流,与省内外、全国同行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。


三、运行策略:健全三维机制,抓住发展根本点


怎样推进工作室的良性运作?应强化机制与政策对接、与学术活动对接、与成果转化对接,建立三维运行机制,形成工作室发展的动力促进机制系统,激发全员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。

(一)政策保障机制,建设“三有”工作室

立足新发展阶段,要强化政策的保障与支撑作用,从“制度、经费、资源”入手,建设“三有”工作室,健全工作室治理体系、提升治理能力与水平。

1.规范制度保障,筑牢工作室建设根基

怎样建立起工作室运作的坚实制度保障?首先,要学习把握既有制度。认清工作室的使命与责任——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、能够引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园长,为进一步推进各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、落实“十四五”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做好人才储备。其次,要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制度。寻求省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室建设进行指导、过程监管与政策支持,谋求工作室成员单位及其所在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。由此,构建起“全员、全程、全方位”制度支撑。


2.活化经费保障,撬动工作室发展中轴
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充足的经费保障、适用的经费制度,是工作室建设的重要基础。名园长工作室建设应根据各级主管部门的建设实施办法,按照资金配套要求十足投入,制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,管好用好专项经费,还可结合实际申请主持人区域补助经费,积极匹配成员区域经费,统筹使用成员单位教科研培训经费,共筹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经费,建立绩效考核、经费使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,确保经费使用规范、安全,将80%以上的经费用于学术研究,做到科学预算,总体规划,专账核算,专款专用,让成员们重视科研、舍得投入,实现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。


3.统筹资源保障,发动工作室航行引擎

在工作室建设中,要尤为重视对各类资源的吸纳与统筹,善于把各种资源、各方面的资源连接起来。一方面,组建专家导师团,囊括教育部园长培训中心、省教育发展中心、省教科院等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,请他们通过线上线下传播学术思想,让成员获得前沿的学术信息,丰富成员们的学术素养。另一方面,聚焦专业问题,通过工作室活动、课题研究、成果出版等形式连接、统整资源,建立起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和省际名园长工作室联盟,充分激发成员们学习研究的热情和实践,让研修成为大家工作的常态。


(二)学术协同机制,建设“三力”工作室

专业、学术是好团队的发展动力。工作室应以“学术”为纽带,围绕“为人、为事、为学”这一核心,通过合力、活力、效力“三力”作用,编织起全员从“共同体——共通体——共生体”的发展网,打造出一支有情怀、有激情、有思路、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高素质园长队伍。


1.团队文化汇聚合力

共同愿景,文化引领是工作室合力发展的基点。工作室建设要建好团队、建章立制,用大家认可的制度文化推动工作室可持续发展。一是理念引领,谋共同发展。从新发展理念中凝练出工作室理念,设计创作工作室 LOGO 标识等。二是架构组织,让管理顺畅。通过组建班委、划区联动,建立主持人牵头、成员共进、青年成员跟随、助理学习的“四级”体系,形成一级带一级、齐抓共管的发展格局。三是建章立制,为发展护航。建立健全工作室管理办法,编印《成员手册》,做实评价,通过评价激励成员不断成长。四是人文关怀,求同心同行。创设温馨雅致的研修阵地,有态度、有温度的团队研修氛围,精心、暖心的成员庆生活动,让每一次相聚相会有浓浓的仪式感,赋予工作室如家般的感觉和温暖,让成员们有归属感、成就感。


2.自主发展激发活力

尊重自主、分类培养是工作室保持活力的策略。工作室建设过程中,要特别注重根据成员的个性需求,通过刚柔相济、持续赋能激发发展活力。一方面,针对民族地区、发展中的成员单位,引导其练内功,提内涵。通过“工作室主持人—研修团队—青年成员”的纵向管理模式,引荐专家一对一指导,充分发挥每个研修团队的枢纽作用,带动全体成员单位激发自己发展的动力,在工作室这方小花园中各展芳华。另一方面,针对在地区有影响力的成员单位,激励其强示范、塑品牌。以开放办园为驱动,通过承办学术交流活动打破学校、区域资源壁垒,与同行构筑“共生、共赢”的发展新格局,引领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。


3.研修活动提升效力

集思广益、整体联动是工作室品质发展的源泉。首先,要主张共同责任、共同行动,围绕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、学期工作菜单、每月工作主题展开学习交流,立足本校、本园、本土进行校本化实践、本土化创造,以内涵发展带动可持续发展。其次,要以活动为载体,以互动为手段,通过线上教研、入园诊断、研学活动、入室跟岗、资源建设等,保持主持人和成员之间、成员和成员之间的多元交流,奠基专业共同体品质发展。再次,要坚持问题导向、质量取向,努力将问题转化为研修资源,追求办学的知行合一、求真务实,群策群力去研究、解决问题,以新思想引领新实践,以新作为开启新研究,实现成员知行合一的专业发展。


(三)成果转化机制,建设“三同”工作室

构建成果转化体制机制,是工作室开展纵深研究的重要保障与助推器,是激发成员潜心专注某一领域不断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。针对大多数成员对于成果转化存在“无心”“无力”“无用”的问题,要围绕“为什么要出成果﹖成果怎么来?如何运用成果?成果运用目的是什么?”等,探究出“同心·同研·同享”的成果转化机制,激起成员开展教育科研的兴趣和斗志,为建设工作室注入生机。


1.同心:转变成果意识

即统一思想,解决成果转化“无心”问题。从认识层面,要建立对成果转化的公共认知:其一,要坚定信念,成果转化道阻且长,行则有往;转化之果淘美且异,耕则有为;其二,要克服畏难情绪,站位高、视野宽、思考深、状态稳,选题指向“真”、过程指向“实”、成果指向“新”。从实践层面,可以建设“书香工作室”为推手,实施“阅读与写作工程”,每学期开展“共读一本书”交流活动,以建好“线上工作室”“专递课堂”“名园网络课堂”为路径,引导成员不断总结思考,物化教育教学成果,强化成果产出意识。


2.同研:提升成果质量

即问题共研,解决成果转化“无力”问题。一方面,应抱团科研,共谋发展。将工作室专项课题贯穿于工作室建设全过程,引领成员既当组织者与研究者,又当研究样本与对象,在深度学习、扎实科研、精进技术、不断创新中夯实自身科研素养和专业影响,有效推动各园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。另一方面,应积极编写专著,共创成果。例如,就省级工作室建设而言,笔者和成员主编、参编专著6本,其中主编的《保育操作实用手册》《名园长修炼之路》正式出版;参编的四川“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”课题研究系列丛书之《走向高品质学校·幼儿园卷》被评为2020年度四川好书。


3.同享:落实成果运用

即成果推广,解决成果转化“无用”问题。要始终以“全人、全纳”的思想为根本遵循,积极扩大成果的对外开放。一是积极搭建成果展示平台。给成员提供多样化、宽广的学术平台与交流展示机会,及时推广运用成果。二是拓宽成果输送渠道。通过用心用情做帮扶、尽职尽责办分园、做实做专传帮带,依托送教下县、物资捐赠、送课到园、“一对一”指导等活动和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,构建起有力、有效的“成果共享联盟”,将成果无偿提供给民族边远地区、帮扶园、所在地区发展薄弱的民办园等,引领、辐射各地学前教育发展。

名园长工作室是深耕教育改革的“试验园”,培育优秀人才的“责任园”,创造教学成果的“孵化园”,实现教育梦想的“创业园”。每一个工作室都应该以国家教育政策、方针为指导,创新名园长工作室的可持续建设机制,努力为本地区、全国学前教育发展输送新时代“大先生”,形成研究成果并推广运用,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,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。

(来源:《中小学校长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