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3-25
近日,由教育部“双名计划”何云竹名园长工作室、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主办,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承办的“小眼睛 大发现:儿童视角下师幼互动的有效观察与回应”工作坊教研在市花实幼科技城新区分园开展。活动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双向探索,帮助教师从儿童视角反思师幼互动行为,探寻更优的师幼互动策略与方法,推动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。
来自省陶研会园长专委会常务理事代表、教育部“双名计划”何云竹名园长工作室成员、成都新都区新桂湖幼儿园、花实幼本部及科技城新区分园教师共同参与本次活动。
一、理论筑基,看见师幼互动中的共生力量
王雨露
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
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长
王雨露老师作了《看见·共生——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路径探索》的专题讲座。他从实践反思、理论思考、具体实践三方面,结合案例剖析了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,提出以“生活与游戏精神为基本起点,通过观察与理解儿童、尊重儿童学习方式、掌握结构框架指标、开展体系与序列化教研”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路径。他强调,教师应减少控制性指令,营造积极情感氛围,为幼儿提供充足探索空间,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,最终实现师幼双向成长与共生。
二、双重视角,还原真实的互动场景
1.分组观察:采集多视角原始数据
分组观察环节,参研教师、部分幼儿分别组成“教师观察团”和“幼儿观察团”,同步进入游戏区开展观察。教师通过文字、视频等形式记录互动细节,幼儿观察员采用绘画、符号、拍照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。双重视角打破传统观察的单向性,为后续分析提供多维度的“原始数据”。
2.师幼访谈:从经验直觉到证据驱动
教师观察团分组筛选出典型师幼互动行为视频片段,并结合案例切片展开深度分析,推动反思从“经验直觉”转向“证据驱动”。访谈教师通过对话、录音、拍视频等方式对幼儿观察员进行了访谈,从言行、情感、认知等方面,了解儿童视角下孩子们的真实想法,实现教育反思的科学转向。
3.集中交流:认知冲突驱动策略迭代
访谈分享中,6位教师通过视频、录音、照片等形式分享了幼儿观察员记录的“师幼互动中的情绪和关键事件”。王雨露老师带领老师们对比师、幼的观察记录,发现教师视角与儿童视角下师幼互动的差异性,并通过现场模拟的方式与大家探讨如何慢一点、退一步,给予幼儿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权利和机会,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师幼互动“有效回应”的本质——满足儿童发展需求。
三、专家引领,锚定教育实践的前行方向
张加蓉
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
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理事长
张加蓉理事长对本次教研活动提出三点指导意见:第一,倡导跨区域合作。希望省陶研会能与各工作室及学前教育领军人才开展深度合作,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专业共进。第二,指出师幼互动研究的深化方向。构建儿童视角的互动网络,通过观察儿童行为轨迹,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成长的养分;教师要敢于破局转变观念,注重将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转化为教育智慧。第三,强调习惯养成的教育价值。她以幼儿园游戏后的整理环节为例,指出儿童品格培养需渗透于生活细节,要持续实践实现教育效能的真正提升。
何云竹
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、园长
教育部“双名计划”何云竹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
何云竹园长首先向省陶研会园长专委会及专家团队致谢。她认为此次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与教研形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。其次,她觉得这种组团观察、分组教研、现场模拟的教研的形式,实现了深度互动与智慧共享,为优化师幼互动提供多维视角。最后,她强调全体教师需躬身实践与反思,将每一次尝试转化为师幼互动的新活力。期望教师秉持“立德树人”初心,永葆学习热忱,深耕师幼互动质量提升,让师幼成长与教育变革同频共振。
四、总结展望,让师幼互动滋养生命成长
复盘总结:
花实幼教务副主任林芳进行总结,本次教研通过“观察—访谈—对比—总结”四步闭环,实现了三大突破:教师层面,打破“自我中心”局限,在儿童反馈中实现专业觉醒;幼儿层面,从“被教育对象”升级为“教育过程共建者”;教育质量层面,通过实证与反思,让师幼互动成为“滋养生命”的实践。
下阶段行动规划:
1. 常态化幼儿观察团:构建“儿童观察能力阶梯培养”体系,定期开展儿童视角下的活动反馈。
2. 建立“改进档案”:以视频记录教师每周互动片段,对比幼儿观察团的新反馈,形成动态优化机制。
3.专项行为拆解:将改进策略转化为具体行为,如:倾听姿态、回应话术,通过短期专项练习内化为教育习惯。
4. 引入第三方观察:邀请家长或跨年级教师担任“中立观察员”,弥合师幼视角差异,减少对立感。
本次联合教研以儿童视角为锚点,以实证与反思为路径,为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范式。未来,我园将继续携手多方力量,推动教研成果向日常教育实践转化,为幼儿的全面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。